主要做法和成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时间:   2017-06-01     来源:   大陆365bet网址    
  从执法检查情况看,全省各地各部门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统揽脱贫攻坚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条例》,形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坚持以“绣花”功夫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变化巨大,成效显著。2016年,全省精准减贫107.8万人、完成率102.7%,贫困村精准退出2437个、完成率103.7%,5个计划摘帽县的贫困发生率全部下降至3%以下。
  (一)思想高度重视,组织引领保障更加有力
  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脱贫攻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完善思路办法,采取超常举措,用心用情用力推进脱贫攻坚,全面落实了“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各贫困县专职扶贫副书记、贫困村第一书记到岗尽责情况良好,真正形成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四级书记一起抓”的生动局面。广元市及时出台《超常推进脱贫攻坚三十三条措施》,健全完善组织指挥体系,构建了上下联动、指令严明、信息畅达、行动坚决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体系;宜宾市建立市领导牵头脱贫攻坚重点难点工作分线推进机制。同时,各地严格督查考核,对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倒逼工作做实做细。巴中市每月召开两次例会,每季度召开流动现场推进会,市县联动、部门联动,对脱贫攻坚推进情况开展跟踪随访、暗访督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南充市“9+5”暗访督查推进机制以暗访督查倒逼工作落实的做法,得到了汪洋副总理肯定。
  (二)干群斗志昂扬,脱贫奔康信心更加坚定
  本次检查的地方属于我省四大连片贫困地区,脱贫基础比较脆弱,许多地方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但是检查组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干部群众一条心,努力齐往小康奔”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战天战地、不胜不休的昂扬斗志。各地都充分发挥了“两个主体”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所有党员和干部帮扶主体的积极作用。党员干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始终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己任,全心全意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解决资金,沟通联系,“一身汗一身泥”带领群众脱贫奔康,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信赖。达州市坚持把第一书记作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的轴心,从严从实选准管好贫困村第一书记。资阳市加快推进“不走的帮扶工作队”建设,选优配强贫困村两委班子,积极帮助贫困村引进和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把一大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村民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贫困群众脱贫主体的积极作用。检查组在检查和暗访中看到,贫困户住房、生活条件有较大改观,贫困群众都深刻感受到了中央、省委决策带来的巨大好处,广大贫困户感恩党和政府,感恩好政策。同时,绝大多数贫困户主动脱贫愿望更为强烈,好风气好习惯正在形成,孝敬、勤劳、节俭等优良传统美德更加彰显。检查中到处可见“有手有脚有志气,不等不靠奔小康”、“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脱贫要靠自己干”这样激励人心、提振士气的标语。峨边县总结利用“亲情工作法”、“德古”调解法、婚嫁“双高”治理等推进移风易俗经验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转发并在全国推广。万源市利用“道德讲堂、农民夜校、身边好人榜”三大阵地,深入开展“孝、善、贤、勤、礼”五大教育,让贫困户提振了精气神、形成了好风气。
  (三)注重分类施策,脱贫攻坚措施更加精准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先导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项目整合,统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南充市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大工程”,突出“四个锁定”,大力夯实脱贫攻坚基础,精准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等突出问题,实现了两个百分之百,即100%的村通硬化路,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100%。阿坝州按照“整体规划、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总体原则,深入实施交通扶贫、电力扶贫、水利扶贫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6年新建通村道路、牧道1180公里。
  二是确保住房安全。各地不搞一刀切,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宜改则改的原则,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更不举债负债,严格根据各贫困户实际情况,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为准,很好地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宣汉县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按揭房模式,有效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旺苍县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依山就势,修建集中安置小区,彰显川北民居和“微田园”风貌,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和乡村风情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教育医疗保障。义务教育方面,贫困户适龄儿童均在接受各阶段教育,资助政策得到全面足额落实;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让许多家庭的孩子走上了工作岗位,大小凉山彝区“一村一幼”,让学前儿童提前接受教育。基本医疗方面,各地通过政策兜底大大降低了个人支付比例,让生病的贫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宜宾市制定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专项年度计划,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8个100%”等政策。甘孜州实施“穷财政办大教育”,全面启动15年免费教育,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落实“五长责任制”控辍保学,整体提升了藏区群众教育文化程度。
  四是注重产业持续发展。各地产业同质化现象有较大程度改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了多门类、多元化农产品,农业生产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分红+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抱团取暖”式的经营模式正在扩大。绵阳市着力完善脱贫机制,注重综合施策,对山高沟深、交通偏远、贫困程度较深、致贫原因复杂的贫困群众采取叠加扶持的办法。遂宁市针对遂宁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插花式”特征,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扶贫的载体,形成了“村村进园区,户户进基地,建设农业一体化大环线”的扶贫模式。
  五是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各地公共服务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文化室、卫生室、农民夜校、电商服务点、老年托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历史性地极大提升,实现了贫困群众与非贫困群众的“共享”,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
  (四)创新举措方法,工作特色亮点更加突出
  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扶持方式和措施,总结了很多能借鉴、可复制、易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扶贫开发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巴中市率先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结合“巴山新居”建设实际,通过与成都高新区进行土地增减挂钩指标跨市交易,有效解决资金难题。广元市苍溪县探索“经营权抵押贷款+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贷款+农村保险”“债贷结合+拼盘整合”三大金融扶贫机制。乐山市金口河区创新实物资产入股、务工计价入股、产权折价入股、扶贫资金入股资产扶贫四大模式。资阳市积极引导贫困村规模流转土地、实施农田水利综合整治,创新了资产出租、委托经营、村企共建、资金(产)入股等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二是创新扶贫管理模式和干部督查激励办法。广安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精准扶贫痕迹“全程纪实”制度,全面推行精准扶贫痕迹化管理模式,构建了市县乡村户“五位一体”的脱贫攻坚痕迹管理体系,让精准脱贫工作开展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可问责,杜绝了“数字脱贫”现象。达州市为每个贫困村选派1名法律顾问,既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法律问题,又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依法治村落到实处。凉山州制定完善帮扶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去年提拔使用优秀第一书记227名,召回履职不力的第一书记5名,落实差旅费、伙食补助、保险等政策待遇,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剑阁县建立了4级指挥部联动、大数据平台监控、插花贫困户全覆盖挂联帮扶、四支队伍严督实导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出台了基层干部考评激励办法,专门挤出资金对当年脱贫村增加办公经费和对村组干部进行奖补,正向激励、反向惩戒同时发力。
  三是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各地注重把“四个好”具体化,以村规民约、农民夜校、“四好村”建设等为载体,倡导健康文明好习惯。凉山州围绕“形成好风气”,大力整治社会突出问题,推广“支部+协会+家支”、“十户联保”等禁毒模式,毒情形势持续好转;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生育观念,婚育新风正在形成。阿坝州贫困村农民夜校积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针对性的进行唐卡、石刻等专题教学,有力提升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信心。这些措施方法既符合中央、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思路新要求,又符合各地的具体实际,很有针对性、操作性,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是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着力推进社会扶贫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成都市大力推进关爱援助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一体社会关爱援助体系提升精准扶贫实效的指导意见》,推进社会关爱援助体系建设工作,全市关爱援助体系初步建立。巴中市扎实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和“千企帮村”活动,在北京、上海设立10个扶贫联络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凉山州创新帮扶机制,密切与广东佛山、浙江湖州的东西扶贫协作,深化省内“11+11”对口帮扶、“国企入凉”、“万企帮万村”等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五)直面存在问题,整改落实更加彻底
  各地直面问题,不遮不掩,对2016年《条例》检查及验收考核、第三方评估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对照问题清单,逐一专题研究,采取坚决有力措施限期整改、补齐短板。从整改效果来看,各地贫困村基础设施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脱贫奔康的强大合力逐渐汇聚形成。甘孜州在对象识别整改中通过五次“回头看”,严格遵循“七步工作法”,摸准了全州贫困底数。阿坝州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通过基层问诊把脉、蹲点联系督导,确保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绵阳北川针对环境治理难度大导致贫困的问题,切实抓好生态建设扶贫专项工作,加大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2017年拟落实中央、省级资金80.1万元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监测,落实省级资金600万元加强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切实防止因灾致贫。
  (六)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扶贫氛围更加浓厚
  各级政府带头遵守《条例》的各项规定,立体式、制度化推进《条例》学习宣传贯彻,增强了依法扶贫意识,规范了扶贫开发行为。《条例》的各项规定逐步得到落实,依法治贫、依法扶贫的法治效应初步显现,干部群众依法扶贫脱贫的意识逐步增强。在执法检查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条例》的宣传标语、公示栏、单行本。许多贫困村还采取编顺口溜、绘宣传壁画、挂横幅、《条例》全文上墙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各县区不少基层的干部和群众对《条例》的熟悉程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绝大多数贫困群众都知道我省出台了《条例》,有的还能说出具体内容,群众对条例的知晓度、认同度较高。巴中市恩阳区将《条例》和扶贫政策印制成挂历画册,方便贫困群众随看随学随用。泸州市通过大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编印“精准扶贫政策明白卡”,发放宣传资料200万余册,开办贫困村“农民夜校”、“坝坝论坛”等,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甘孜州将《条例》用藏汉双语印制成解读本、宣传画册、画报发放到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手中,并通过党员会、群众代表会议和户主会议进行学习。
  (七)积极主动作为,人大依法助推脱贫攻坚更加高效
  各级人大坚持把依法助推脱贫攻坚作为履职的重中之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农村公路条例、农村能源条例、就业创业促进条例等一批法规相继出台或加快审议,具有四川特色的脱贫攻坚法规体系正在形成。雅安市用好地方立法权,创制性地出台了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及时把脱贫攻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法规。同时,各级人大强化监督支持,紧密结合人大职能,找准依法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监督方式,积极开展《条例》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代表视察等工作,主动融入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等工作,充分发挥了人大常委会的重要作用,依法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泸州市人大开展以“调处纠纷、化解矛盾、维护和谐”为主题的代表履职创新试点,着力优化脱贫环境。省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在执法检查中提出将在省人大的统筹协调下,开展与北川县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的合作,在教育、科研、宣传、旅游、优质农产品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北川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南充市人大代表、西充百科有机生态园董事长赵磊,实地检查时得知广元市利州区已脱贫户李文刚想开办农家乐,但缺乏经验和技术,他当即邀请夫妻俩来自己公司,免费作餐饮培训,帮助他们增强脱贫发展后劲。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蜀ICP备11021803号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点击量: